工業革命以來,技術創新驅動著全球產業格局演變,深刻影響著時代變局和大國興衰。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下,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蓬勃發展催生了新技術和新業態的產業洪流,以戰略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站到了前臺,推動新興科技的產業化。而這背后,是一群技術興國的信奉者,產業興邦的執旗者、商業社會的洞察者、模式創新的發現者。
7月11日,2024融中夏季峰會之融中2024新質生產力創新企業峰會于北京四季酒店盛大舉辦。會上,以“政策趨勢持續松綁,‘生命科學’進入快車道”為題,進行了生命科學專場論壇討論。勁方醫藥董事長呂強為主持人,紐瑞特醫療執行總裁兼研究院院長曹小冬、皓陽生物CEO李浩強、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藥物研發負責人任峰、愛寵生物總裁石林、唯邁醫療創始人兼CEO楊賀、華夏英泰聯合創始人/總經理趙學強為嘉賓參與了論壇討論。
以下為融中2024新質生產力創新企業峰會上,以“政策趨勢持續松綁,‘生命科學’進入快車道”為題的“生命科學專場”內容,由
選擇:踩剎車還是踩油門
呂強:大家好,我是本次論壇的主持人呂強、勁方醫藥的董事長。勁方是一家致力于原創型“全球新”藥物開發的企業,成立于2017年。我們以“全球新”理念聚焦的前沿靶向療法,目標是產品進度在國內進入前三、國際進入第一梯隊;開發的模式也會充分發揮產品和團隊在國內外市場的優勢,通過自主與合作開發實現全球IP、并提前布局全球市場。今年勁方管線將迎來第一個獲批新藥氟澤雷塞,是KRAS G12C抑制劑賽道上全球第三、中國第一個上市的1.1類創新藥。
七年來,勁方在創新藥這條路上有很多收獲,“全球新”的大、小分子管線不斷取得臨床和出海進展,公司在RAS靶向療法領域也逐步構建了一體化的開發體系。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行業共同面對的困惑,今天借著這個平臺大家來分享和討論一下。
“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這句話,從20世紀說到今天,相信在座的各位也有一個體會,就是生命科學行業波瀾起伏,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和周期。進入21世紀之后,國人對醫藥需求加大,而中國加入WTO后,“海歸+跨國企業”也給中國注入了新鮮血液和文化交融。2015年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以后,中國創新藥乃至整個大健康行業高速發展,尤其是2018年港股推出“18A”規則和2019年A股科創板開板以后,產業發展更向前一步。
眼下,我們一方面看到生物醫藥在21世紀迎來大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挑戰,資本市場迎來了一個下行周期。相信大家心里都有這個困惑,該如何應對突然變冷的外界環境?大家是猛踩剎車、貓著過冬,還是踩著油門、逆勢擴張沖入下一個發展階段呢?
接下來請各位嘉賓介紹各自企業情況和發展戰略,以及怎么樣面對新的形勢。
曹小冬:很榮幸今天接受融中邀請參加這場盛會,我是成都紐瑞特醫療執行總裁和藥物研究院院長曹小冬。我是1978年進入的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后來轉藥學院完成碩士學位,后到德國讀的博士,回國以后嘗試過創業,長期關注抗腫瘤相關研發領域。
最近有幸加入核藥企業成都紐瑞特醫療,核藥也叫放射性治療藥物,在最近幾年是生物醫藥投資領域被熱捧的賽道。這還是比較新的領域,不論國外還是國內都是如此。因為核素有一定的半衰期,國際上開發好的不一定能夠順利進到中國發展,這給了國內核藥企業獨特的起飛的機會。
呂強:核藥企業在發展中,對外界環境考慮更多一些嗎?
曹小冬:核藥發展,一個卡脖子的地方就是核素供應,因為有半衰期限制。盡管有很多核藥公司在最近幾年相繼成立,但這些新創企業并不一定能順利地解決核素來源的問題。
紐瑞特醫療由從中國核動力院的一批老專家發起成立,從核素的最初來源礦山 到反應堆、加速器、發生器這一塊都提前進行了非常好的布局,也因此,紐瑞特醫療成為唯一一家具有核素的生產、運輸、儲存、使用、臨床開發資質的核藥民企。
呂強:大家都知道十年磨一劍,新藥從研發到上市要走很長一段路。投資人對于你們長周期或者短期之內不能變現,持什么樣的態度,你們又怎么應對?
曹小冬:紐瑞特是一家很獨特的公司,創新藥開發公司基本是先燒錢,待產品上市后才能實現商業化。但我們現在也有條件為其他核藥企業提供核素,因為核素這一塊靠從國外進口這一點很不現實,所以我們實際上不完全是靠新藥上市才能實現盈利。
呂強:那你們是有充分優勢的,未必是只靠最后終端產品的商業化,你們也在藥物開發產業鏈上不斷創收,所以能夠保證在各個階段給投資人切實的回報,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策略。
那么浩強,您是做CDMO的,要求要有穩定的現金流,但甲方經常會給到你們團隊非常大的財務壓力,所以你們怎么面對市場資本的挑戰?
李浩強:首先我也做一個自我介紹,我是來自皓陽生物的李浩強。今天很榮幸來到會場,可能我是論壇嘉賓里最年輕的,但我覺得是我趕上了比較好的時間。2010年,在中國生物醫藥快速發展的時候,我剛畢業就進入這個領域,見證著行業的快速發展也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所以在2015年底跟其他幾位同學同事一起創辦了皓陽生物,作為一家初創生物醫藥公司,從當時的4個人的小團隊發展到現在250多個人,今年上半年幫助客戶完成六個中國、美國新藥IND許可的工作,在業內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像呂總說的,目前生物醫藥行業正面臨非常大的挑戰,客戶也在面臨很大的壓力,這勢必會給我們比較大的壓力,因此我們面對挑戰,要做到兩點,分別是開源和節流。在開源上,我們尋求更多客戶,2022年之前我們主要客戶就是國內客戶,在那個時候我們不需要花特別多的精力去做BD,便有足夠養活我們的訂單,但在現在的壓力下,不可能用之前那樣比較佛系的狀態去做,會積極地開拓海外市場,我們去年有10%的業務來自海外。
在現在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可能很多投資人不愿意看CDMO,但是它的價值一直都在,兩三年前行業非常火熱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比較保守,不敢上大規模產能,很多人說中國、美國是什么樣的空間,我們的客戶都在大面積建設自己的產能,在那個時候就有很多人勸我們,我們應該快點去擴大生產線,否則就會錯過機會。
但去年我發現,我們的同行都在去產能,我就覺得機會來了,客戶需求確實存在的,客戶把自己的工廠賣了以后,產品終歸要往后推,于是我們開始籌建大規模的生產線,而我們發現因為市場競爭格局的改變,以前買一個設備是我們要去求著我們的供應商,但現在我們有非常大的可議價空間,所以我們現在建一個工廠的成本大幅下降。
因為我們的成本下降了,所以客戶的成本也下降了。客戶很關心支付成本問題,而怎么幫助客戶降成本也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硬件設施投入成本減少,另一方面是皓陽比較特殊的點,即工藝能力非常強。產業投資方到我們這兒來考察,發現同樣的東西比我們的競爭對手收益率高很多,我們給客戶帶來的價值是使得終端產品的產品成本下降50%甚至更多,這樣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就贏得競爭。
呂強:皓陽生物的穩健增長戰略是在壓力之下的另辟蹊徑。那么想請問任總,大家今天都在講大模型,那么英矽智能在AI制藥領域有什么特殊的優勢呢?
任峰: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介紹一下我和公司。我曾經也是一個傳統獵藥人,在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的小分子創新藥物研發負責人,成功研發治療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癥、疼痛,以及銀屑病等多個臨床候選藥物和臨床藥物。之后也加入過合同研發外包機構美迪西,在美迪西經歷化學和生物學團隊從0到1的建設和業務開展過程。
在2021年2月,我加入了英矽智能,這是一家以人工智能賦能小分子創新藥物研發的生物科技公司,通過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平臺Pharma.AI連接生物學、化學和臨床醫學的分析。在生物學領域,通過分析和比較患者與健康人的數據,特別是組學數據,發現創新的靶點和生物標志物,以及發掘老藥新用策略,做潛在適應癥探索;在化學領域,我們利用AI生成化學工具設計具有所需特性的分子結構;在臨床醫學領域,通過對數據的總結和歸納,AI可以預測臨床試驗方案的成功率,并幫助優化臨床試驗方案,在這樣一體化AI平臺的幫助下,大大提高研發效率,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研發成功率。
回到呂總的問題,2022年之前,生物制藥行業還是非常繁榮的,大家都是大干快上的趨勢,英矽智能在AI的加持下,更加是一往直前快速推進。那個時候業界普遍的觀點是:只要有自研管線,估值就會越來越高。但是情況很快急轉直下,進入資本寒冬我們感受到整個行業的經營邏輯發生了一些變化。大家從堅持做自研,轉向了對外授權或出海。這是由于一方面部分企業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自研項目推進,另一方面也是創新企業對造血和回血能力的注重,大家都希望留有余量度過資本寒冬。
我們會看到2023年中國出海項目合并首付款達到了幾十億美金的規模,這在以前是沒有的,同樣這也是被資本寒冬倒逼出來的一條生存路徑。我們知道,如果做全球癌癥臨床大三期,可能要燒掉一億美金,成功率還不高。其實越來越多的藥企意識到,我們沒有必要把重資產都投入在臨床二期、三期的實驗上,整個行業正在從以前完全自研轉向自研一部分,然后通過合作或對外授權,把后期的風險跟合作伙伴一起分擔。
對于英矽智能而言,AI制藥在臨床前有充足的驗證和顯著的優勢,可以大大地降低早研階段的時間和費用投入,所以我們通過不斷擴大自己的早研項目發揮效率和成本優勢,然后將一些潛力項目對外授權和出海以保證充足的現金流。同大多數生物醫藥企業一樣,AI制藥在寒冬中也面臨著艱難的生存環境,面對考驗我們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蜷縮著過冬,得為未來一兩年做準備,一邊轉讓項目,一邊支持早研管線。
呂強:謝謝任總的分享。接下來請石總進行分享。
謀變:蓄勢待發
石林:感謝呂總。也感謝融中提供這樣一個平臺讓我們與大家做正面交流,我看到參加的企業都是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的頭部企業,我們作為大會唯一邀請的一家寵物行業企業感到非常榮幸。首先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公司,愛寵生物作為寵物生藥板塊的頭部企業,從關愛伴侶動物特別是犬貓等寵物為出發點進入行業,為寵物及寵主提供更多更好的關于寵物健康的解決方案,公司集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擁有廣西、安徽兩大自有生產基地。在產品矩陣上實現了寵物全生命周期的覆蓋,從預防到治療到保健養護,都有非常完善的解決方案。
我們愛寵生物選擇進入生物醫藥行業是因為寵物行業目前發展越來越規范化,高科技企業進入有利于加速行業發展,之前行業相關的化藥發展被卡脖子,好的原料藥都在幾大國際動保手里,思來想去我們在生物醫藥領域是完全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的,我們以人藥級別研發與生產標準為原則,專注深耕寵物疫苗、藥品及營養保健品領域。目前也發展成了寵物行業生藥板塊的領軍企業了,在自有合作的相關產品上也拿到了很多資質。從企業使命的角度,我們一直對標國際動保企業,未來愛寵生物的愿景是進入全球一流動保公司序列,從社會責任的角度,總書記提出“人病獸防關口前移”這八個字,實際與人生活環境及接觸度最高的就是寵物,我們企業能夠更好的解決寵物的相關問題,也是在踐行總書記的指導,承擔我們企業的社會責任,為共筑人寵健康盡一份力。
從行業角度看,寵物行業特別是寵物相關的生物制藥行業相對而言沒那么“卷”,所以目前來看我們也沒有感覺到非常低谷的狀態,我們企業目前還在穩步加速向前,我們一直信奉一句話,浪打過來的時候,我們先站穩再緩步向前,等浪回來的時候,我們可以借勢加速向前沖。
呂強:聽完石總的分享,非常高興在寒意中感到了一陣暖意。生物醫藥行業還是快速發展的行業,有一些細分板塊有著非常好的機會,而且這樣的細分領域還有很大的可拓展性。楊總是做高端醫學影像,請介紹一下你們企業以及在當今環境下的思考和策略。
楊賀:唯邁醫療肩負國家高端醫療品牌崛起的責任,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業專注于介入診療設備領域并提供全流程解決方案,產品覆蓋醫用血管造影X射線機(DSA)、移動式C形臂X射線機、介入手術機器人、智慧影像處理平臺等多條產品線,在介入手術機器人研發領域走在世界前列,成為具備國際領先水平的機器人產研公司之一。唯邁醫療對產品質量嚴格把關,緊抓臨床痛點,持續本土優化,精益求精,以國際最高標準把控自身產品質量。公司聯合介入醫生集團,引入“大服務”特色概念,積極布局科室運營、醫生培訓等介入領域,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
作為一家醫療設備公司,我們脫掉醫療的外衣就是一種工業設備,產品涉及機電、軟件、算法、臨床使用等。公司專注于介入診療設備領域,如心腦血管疾病、骨科等專業,后來也拓展了微創介入機器人領域。
醫療器械對醫院來說更像是基礎設施,這和藥不太一樣。按我的理解,藥更像消費品,但醫療器械是固定資產。我們是ToB、ToG業務,跟患者沒有直接收費關聯。
我們行業有一個基礎驅動力那就是國產替代化,因為中國有著很大的內部消費市場,所以中國人做什么都希望有自己的東西,這可不是每個國家都有這種精神的,最終的邏輯就是工程化替代,而我們做的都是三類更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第一代產品花四五年迭代,第二代就只花了兩三年,目前二類證、三類證都已商業化。
回到主持人的主題,行業在10年前也經歷過美好的時光,這兩年受到小波折,特別去年經歷了全行業反腐。但對于我們爬升期的品牌來說沒什么影響。此外,不同于創新藥受資本影響更大,我們創新醫療器械雖然被歸納為生物醫藥,但是這個領域更細化,所以同樣影響不大。
在如何應對挑戰這個問題上,答案是不會極端踩油門。我們現在產品有證有積累,加速商業化落地,主要會在營銷部分加重投資;其次,我們會堅持聚焦在心腦血管領域;最后,大家都在講出海,我們也在做,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呂強:有很多共性的地方值得咱們學習和借鑒,而且除了任總以外,唯邁醫療可能是跟AI最接近的,那你們在AI+戰略方面有什么考慮嗎?
楊賀:我們是有的,過去也對AI有深入的分析。第一步,我們注重算力,比傳統算法要快;第二步是用AI訓練分析和識別能力。
呂強:與國外AI賽道相比,你們最大的優勢是什么?
楊賀:咱們一說AI提到的都是大模型,在細分領域應該說我們是小模型或者是局部模型,我們的策略是利用本領域特殊數據訓練投喂策略,最終產生的也是特殊領域的局部策略,這樣每個領域都有存活空間和機會最好的選擇。
呂強:這也給在中國做國際水平創新的企業一些啟發。國外不少創新模式是大兵團作戰,但并不代表在每個細分領域都領先。國內產業有一些數據上的優勢,或者我們做創新有臨床的優勢,還是可以充分發揮出來。如果投資人有這方面的考慮,你們可以重點考察一下你們的被投企業有什么想法和布局,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請教楊總,他的想法非常適合當今的環境。
趙總,細胞治療也是一個新賽道,想聽一下您的分享。
趙學強:謝謝呂總,也謝謝融中的邀請。我最近在跟人分享,雖然有周期有資本寒冬,但生命科學世紀實實在在地來了,我原來是學生物的,在美國也做過三年相關工作,后來回國也在清華做過幾年的研究工作,2018年開始在企業里面做創新藥研發。華夏英泰成立于2018年,基于公司創始人林欣教授在清華大學和昌平國家實驗室開發的國際領先的STAR-T平臺和Capa技術,針對當前免疫細胞治療難點,開發革命性的患者可及的T細胞藥物。目前有兩個早期探索性臨床研究,進展還算不錯,在領域里面也是比較獨特的企業,是為數不多原創技術驅動、有平臺、有品種開發的企業。
回到呂總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是感同身受,公司在成立之初,最開始是投資人追著我們來談融資的事,基本是每一年都完成一輪融資,2021年我們融了兩個多億,2022年做了B+輪融資。去年和今年也是在積極去做融資的事,不管是資本寒冬還是產業調整原因,之前投資創新藥長線基金可能在猶豫,甚至由于美元基金破壞國際關系,很多機構在觀望。但是我看到比較好的一幕是現在我們國內各地政府引導類基金都在鼓勵新質生產力,所以對我們來說也可以有不同融資渠道。
對于企業來說怎么活著不好總結,既要開快車又要開穩車,是蠻難的一件事。雖然有一些坑是一定要踩的,該燒的錢一定要燒,但怎么提高投入產出比,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做好都是要把該花的錢花在刀刃上。所以我們在做減法,聚焦管線、精簡人員,但同時也做加法,盡快把核心品種推到至少可以和甲方談BD的程度。
呂強:非常感謝。那么我們進入最后一個話題討論,今年以來各地出臺一些支持創新發展的政策和意見,可以預見到政策趨勢的持續松綁,就在7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所以想請各位用一兩句話來描述,在外部政策加持下,如果給你們企業一個選擇,你們需要在哪方面有所拓展、提高?
展望
趙學強:從不同渠道拓展研發資金支持真正利用技術上的東西,把技術實力當做核心競爭力,能把我們的核心價值做得越來越扎實。
楊賀:把握有限的窗口。唯邁醫療所在地北京現在也為創新企業設置了大資金,包括二級市場、支付端的配套,但所有窗口都特別有限,所以我們企業要做好的是把現在為數不多的每個窗口充分把握好。
呂強:機會把握,緊跟政策,持續發展。
楊賀:不用猶豫,有這個窗口趕緊去。
石林:我們也是有一個政策相關比較新的信息,今年獸藥審批流程做了非常好的簡化,回歸到我們跟醫藥企業的合作,我們整個路徑會更短一些,這也是今年7月份才做的調整,在這之前關于獸藥板塊審批流程應該是有將近十年時間沒有調整過,所以這是非常好的窗口期,我們也希望擴大合作范圍和人藥板塊的各大頭部企業建立合作,在寵物板塊去做出更多好的產品。
任峰:其實面對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不僅是英矽智能,對于所有的創新藥企而言,商務合作和出海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英矽智能我們有成熟的AI平臺,幫助發現靶點做生物學分析,生成并設計化合物,這個AI平臺不僅已經在國內外的合作和我們自研項目中獲得了多次驗證,而且我們也在不斷地升級和擴大納入更多前沿的新功能。我希望在商務合作方面能夠再加速拓展,將自主研發的AI工具惠及行業伙伴,賦能他們的早期藥物研發,也希望在AI加持下快速推進的項目能夠順利對外授權和出海。
李浩強:政策大部分時候不是作用于我們的,是作用于客戶的,對我們而言就是做好準備,包括人員準備、硬件準備,從而讓我們更有經驗、更強的研發團隊,更高水平的生產線去做好承接業務的工作。
曹小冬:國務院不久前通過的全鏈條產業化支持政策,我的直接感覺就是如沐春風。對于紐瑞特這樣的核藥企業而言,因為我們在前端核素供應已經搭建了很好的平臺,所以我們做藥的團隊,一定要提高效率,而且帶領團隊研發藥的時候也要非常注意不要急功近利。另外一點是不要卷入內卷,同時也期待投資圈在支持創新團隊時基金壽命更長一點,不要太早退出。